大疫难阻大爱,九位老人为非亲非故的四名“子女”花季护航
被“关”在家中上网课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,梁同学快要忘记教室的模样,但那通每天都会打来的电话,今天又准时响了起来。
“放心,老领导您尽管放心,小梁的学习有我盯着呢,我自己走过的错路,不会让下一代再重走一遍了。”
“不要叫我啥老领导,退下来那么多年了,现在就是一名普通的帮教志愿者,小梁的事,也是我的事。”
电话那头苍老的声音,是嘉定区关工委的一位老领导,不过,正如他所说的那样,从领导岗位退下多年,现在的身份,就是全心呵护特殊家庭子女的一名帮教志愿者。
与“老领导”一样身份的,还有其他八位老人,年龄均在75岁以上,其中有四位已逾八十高龄。老人们的“花季”,大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“激情燃烧的岁月”。人到暮年,他们不顾年高体弱,守护起了孩子们的“花季”。
原嘉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嘉定区关工委副主任王品祺同志,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,却是人老心不老,一颗壮怀不已的心始终牵挂着孩子。陈同学、吴同学、张同学,还有梁同学,四个孩子虽与他非亲非故,却比自家娃儿还要上心。说到最熟悉的,还要数张同学。王品祺同志第一次接触张同学,还要从2014年说起。那时的张同学家庭刚刚经历变故,人生处在最低潮的阶段。王品祺和“关爱花季组”的几位老领导、老教师们一起,与张同学结对,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。
老人们当中,有两位是曾在中学任教的老教师,她们分文不收,义务帮孩子们补课提高成绩。如今,张同学从当初懵懂的初中生成长为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生。临近毕业,他正在上海某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技师岗位上实习。疫情期间公司实行闭环管理,王品祺特意问张同学生活有没有困难。在听到公司领导对实生学习十分关心,工作生活情况正常,王品祺这才放心地搁下电话。
上海市采取全域静态管理措施之后,“关爱花季组”的九位老人们第一时间意识到“关心下一代”工作面临的挑战。足不出户,老人们除了电话,还纷纷熟练地用起了微信,随时随地掌握孩子们在封控期间的学习生活,并给予热心的指导。
“疫情下的生活,首先是做好自我防护,然后学习也不能放松,眼前的小困难都无法克服,将来怎么做大事?”给四个大孩子、小孩子们打电话,是王品祺疫情期间的固定工作,作为区关工委副主任,他率先垂范,推动“关爱花季组”的工作在疫情期间不懈怠。
被帮教的四名学生,年龄有大有小。其中1个小学生、1个初中生、2个大专生。两位低龄学生都是随迁子女,他们的关爱工作由二位退休女教师负责,二位老教师都曾帮教过多个学生,出色地完成过任务。这一次,她们又主动请缨,承担起对新对象的关爱。家住徐行镇的学生基础较差,老师对他的指导就比较具体。学生自己感到学英语最困难,听不懂。老师要求他下苦功,先背单词,再背短句,然后能通读课文,最后慢慢理解内容,掌握各种句型。工业区的那位学生成绩稳定、表现较好,还当上副班长。老师就鼓励她再接再厉,取得更大成绩。
指导家长,搞好家教,也成为“关爱花季组”帮教老师的义务。特殊家庭子女的父母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工作也比较忙,既没有时间管孩子,又教不了孩子。在“全域静态管理”期间,老师专门和学生家长联系,建议父母们利用这段“居家”不外出时间,多和子女沟通,不上网课时与孩子聊聊。即便不能指导学业,也要在孩子做作业时坐在身旁,督促他认真细心学习,不懂的地方记下来,问老师或同学。帮教老师还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,给两个家庭确定了一个奋斗的目标——刻苦努力,争取孩子门门功课及格,考进一所技校(中专)。
在帮教老师的关心下,两个小孩疫情居家期间比较听话,手机也玩得少了,上网课也较认真。有时候,被帮教的孩子们想法也挺复杂,心思很难让人猜透。吴同学是一位女生,女孩子顾虑多,考入上海某职业学院后,她不想让自己家庭状况为大学同学所知,就和帮教老师疏远起来。帮教老师察觉到她的思想动态,认为关爱还是要从解决实际情况出发。在得知吴同学的家庭生活窘迫之后,帮教老师们就从两个方面着手:一是帮她解决在校期间的勤工俭学,以补贴日常开销;二是毕业前优先安排去企业实习,促使就业顺利解决。
即便在疫情期间,帮教老师们也没忘记这事,通过手头资源为吴同学提前落实好了勤工俭学和实习岗位,一等解封就能按时上岗。当吴同学和父母得知老师们如此大爱无疆,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的感谢。四个孩子里,陈同学是年龄最大的大孩子。经过多年关爱,他已经顺利中专毕业,走上了工作岗位。但九位老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他,经常电话联系。确认陈同学生活无忧,正在静待单位复工后,老人们的眉头纷纷舒展开来。
大疫难阻大爱,除了社区街头忙碌的“大白”、“小蓝”,那些为关爱特殊家庭子女默默付出的“关心下一代”工作者们,同样当得起时代给予的一个大大的赞!